
分類: 家長園地

處理不當行為 指令要簡而精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15/05/2025

品格管教 | 1至2歲,2至3歲,3至6歲
慈慧幼苗服務總監、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KaKa)提供
幼兒有時做出一些行為舉止,會被一般成人認定為「頑皮」、「不聽話」等,但家長又能否分辨出自己孩子的行為是否不恰當呢?而在處理幼兒不當行為時,父母知道箇中竅門嗎?
了解不當行為本質
當幼兒出現一些不當行為時,父母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辨別清楚做成不當行為的原因,尤其要了解幼兒發生不當行為的場合和時間,才能對症下藥,教導孩子,作出改善。例如幼兒在公園跑步是恰當的,但在餐廳內跑步是不恰當,因此,「跑步」不是一個問題,而於甚麼場合、人物、環境下跑步才會構成行為是否恰當。家長要先讓幼兒了解在適當的時間、地點進行適當的行為,才會減少他們不當行為的出現。



發出清楚精簡指示
當家長了解不當行為的本質後,便要向孩子說出指示。但很多家長都不為意自己說指示時的醜習,孩子繼而沒有執行,便錯怪孩子的錯。以下是父母說指示時常見的陋習﹕
- 沒有眼神接觸
有時家長不為意自己說指示時,以高高在上的姿勢或背對孩子說出指示。因此父母需與孩子面對面有眼神接觸,並叫他的名稱,引起他的注意,確保孩子清楚接收指示。 - 只說負面指示
很多父母一心急於停止孩子的行為,而直接說負面指示,孩子反而只會集中於不當行為,同時亦不知道當刻環境下的恰當行為。因此,指令要精簡、具體、正面,例如「在餐廳內要坐好。」,而避免說負面指令「唔好跑!」等。 - 常問「好唔好?」
這是父母常見的口頭禪,說「好唔好?」的目的是希望減少指令的感覺,增加孩子執行指示的動力,及尊重孩子。但父母有否注意「好唔好?」是否放對位置?如果指示的行為其實並沒有選擇的餘地,結果孩子說「唔好﹗」時,家長又要求孩子繼續做,會讓孩子覺得是假民主。因此,面對必須執行的指示,家長只需直接說出指示便可。例如﹕「我哋依家要食飯喇。」而非「我哋食飯好唔好?」。

家長說一個指示可能背後要經過如此多的分析及考量,開始時,家長定必覺得困難,可能有時需要停一停,諗一諗。但若果家長實踐多了,將心法內化並成為習慣,定必終生受用。

小朋友出現不當行為時 ,你會怎樣應對?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12/04/2025

家長園地小朋友出現不當行為時 ,你會怎樣應對?

家長們,小朋友出現不當行為時,你會怎樣應對?如果採用不當的處理方法,可能會適得其反;而運用「撤去享受」的管教技巧,有助小朋友明白不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從而減少出現不當行為的機會。以下是家長們的分享供各位參考。
表面親愛隱藏不當行為
上星期,看見朋友的面書上載了她與其兩歲兒子的合照,相片中她正在錫錫兒子的手,立即引起一班朋友的熱烈討論。
朋友A留言:「睇見你同仔仔咁Sweet,真羨慕。」
朋友B和應:「係愛呀!」
朋友C反駁:「睇真啲,你仔仔好似唔多開心喎,係咪發生咩事?」
不正確方法處理不當行為
於是朋友終於開金口,道出真相:「朋友C你真係觀察入微,其實前一刻佢發緊脾氣㗎!事緣係我仔仔最近成日都打我,佢每次打我,我都會錫佢手仔一下,咁佢就會停止,萬試萬靈,所以我影張相作證明。」
朋友A再留言:「咁你用呢個方法係咪正確架?」
朋友C好奇地問:「你知不知佢點解打你先?」
我看見大家「轟炸式」的留言,令朋友百辭莫辯,看見朋友已經不再回應,心知不妙。不過,朋友很快便上載另一張一家人去郊遊的開心親子相,獲一眾朋友「讚好」,大家似乎淡忘之前的留言了。
解說:「撤去享受」方法 令孩子明白後果
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若父母用了不適當的管教方法,不但沒有成效,還會強化孩子的不當行為。就以上個案,每當孩子打媽媽,媽媽卻親吻孩子的手以作制止,這樣不但向孩子傳遞一個混淆的訊息,讓孩子誤以為打人的行為媽媽是默許的,甚至視親吻小手為獎賞的一種,從中助長孩子做出打人的不當行為。
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例如:打人時,父母應該立即制止,並考慮使用【HOPE-20教兒樂家長培訓課程®】中「撤去享受」的管教技巧去處理,例如:當孩子因不收拾玩具而發脾氣時,父母可以把玩具收起來,讓孩子體會不收拾的後果。這樣不僅能減少不當行為,還能讓孩子明白行為的後果。
「撤去享受」減少不當行為的關鍵策略
1.識別不當行為:了解孩子的不當行為來源,並不用錯誤的方式回應。
2.撤去享受: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撤去他們的享受,例如:玩具或特權。
3.建立清晰規則:讓孩子明白哪些是不當行為,並堅持執行。
4.正面強化:當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讚賞和鼓勵,以強化正面行為。
透過以上方法,家長可以有效減少孩子的不當行為,並建立良好和親密的親子關係。家長們一起努力,實踐正向管教,創造更和諧的家庭氛圍。
© 2025 Healthy Seed
出處 慈慧幼苗

超級奶爸 Episode 02 專注吃飯
超級奶爸 Episode 01 學會冷靜情緒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15/02/2025

超級奶爸 Episode 01 學會冷靜情緒
幼兒語文家FUN站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06/01/2025

幼兒中、英文發展階段
中、英語文特點
幼兒中文發展(一) :語文環境與幼兒語文發展的關係
幼兒英文發展(一):家庭語文環境及家長參與(上)
幼兒英文發展(一):家庭語文環境及家長參與(下)
「一個追、一個走」 的親子關係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19/07/2024

家長園地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及行政總監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很多家長都這樣投訴,説子女愈大愈不願意跟父母説話,感情變得疏離冷漠。父母開始不知道子女的腦袋裡想甚麼,他們的學校生活是怎樣的,朋友是怎樣的。就眼睛所見,都是打機、看電視、上網、Whatsapp、WeChat和Instagram!父母不期然產生一種無形的不安,因為與所愛的子女好像脫了軌,沒有連繫一樣!父母愈不安,愈想把子女拉回身邊。但所用的方式,往往是查問、規管、批評和責備,對孩子的行為既不理解也不信任。父母的「著緊」及「關心」,在孩子的角度,只感到父母操控及無理!結果父母愈想拉近子女,子女愈想逃避父母!這種追逐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而難堪,實在十分可惜!
無論對社會的演進及下一代的培育,父母的角色都最為重要。父母的責任是多重的:關愛、供養、教導和示範等等。最能令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連繫起來,產生正面的互動,就是父母傳遞愛與關懷的方式,能令子女真正感受得到。有時父母會驚訝地問:「我這樣還不算是關心嗎?他怎可能感受不到呢?」其實每個孩子的需要可能不同,他們渴望得到關心的模式也可能不一樣。若父母不是用孩子的角度出發,只一廂情願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及用自己習慣的方法去關心,就算父母圍著孩子「氹氹轉」,都一樣可能產生以上的的結果:一個追、一個走!

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關懷,關鍵在於父母的著眼點是在孩子本身,抑或只是在孩子的表現。父母的關懷若是在孩子身上,孩子一定會感受得到,他們亦會以正面的方式來回應。若父母關心的只是孩子的表現,孩子遲早會與父母疏離,甚至把他們拒之於門外。
若我們對比以下這些父母對孩子的説話,就可知道「關心孩子」與「關心孩子表現」的分別:
當父母放工回家問孩子:
A「你今天返學開心嗎?」
B「今天的功課你做好了嗎?」
孩子測驗拿了65分,父母說:
A「你拿了這個分數是否很失望呢?也許你會感到不開心,你可與我分享你的心情啊!」
B 「你平日又懶又不專心,這樣可以拿到好成績嗎?你若不再更努力,下次還會不及格添,甚至有機會留級!」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實不容易!與子女建立正面的互動及連繫,才能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不斷給予鼓勵及支持。如果稍一不慎,選擇了錯誤的表達方式,縱然父母心裡有很多愛,子女也未必接受!
電子學習要點您要知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19/07/2024

家長園地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以後,電子學習已是無可避免。家長亦會下載不同的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找學習的趣味。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習的樂趣。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習而非玩樂。
–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適用電子產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
垃圾是誰的?孩子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成功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17/06/2024

家長園地

撰文:張偉菁校長
眼前有這樣兩組鏡頭:
鏡頭一:
在熱鬧的街頭,正隨父母一起閒逛的小男孩,發現腳下有一個廢棄的汽水罐,他走過去撿起汽水罐,準備扔到不遠處的垃圾箱。不過,媽媽發現了後,要求孩子將手中的汽水罐扔掉,但孩子不從。接著,爸爸也走了過來,訓斥道:「笨蛋,怎可以撿起這麼髒的東西,你又不是清道夫!」小男孩卻說:「老師說過了,要愛護環境,不能亂丟垃圾!」媽媽說:「這又不是你扔的,管它呢!」小男孩看起來很困惑,卻又不得不把撿在手中的垃圾扔回地上。
鏡頭二:
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月台,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大約5、6歲的男孩。孩子在喝完果汁之後,隨手就把空盒丟在椅子底下。媽媽趕緊拾起空盒,交到兒子手裡,對兒子說:「乖孩子,把空盒丟到前面的垃圾箱裡去。」一會兒後,這對母子又親切地擁抱在一起,媽媽輕聲地對兒子說:「要愛護環境,不可亂丟垃圾啊!」
鏡頭一裡的男孩是否很可憐呢?他一定被父母和老師不同的教育方法搞糊塗了。
學校教育,除了教授孩子們課本知識之外,也著重德育的傳授。愛護環境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當學校和老師在全力培養孩子這種公德意識時,如果父母能夠與學校配合,鼓勵孩子跟從老師的教導,自己又作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獲得正面的教育,而非在校學的是一套,實際生活又要面對另一套標準。
家校合作 培養孩子品德
學校對學生有很多要求,例如守時、守規、守秩序、服務、清潔衛生等等,都是德育訓練,希望孩子自小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對社會有責任和義務,而不單是獲取利益。試想想,假如鏡頭一的男孩在聽了父母的理論之後,即使以後在家裡發現垃圾,也會抱著「既然不是我扔的,我就沒有必要去撿」的心態,父母會有何感想呢?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覺愛護家裡的衛生環境,能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可是,又可曾想過:如果你從未教育過孩子要尊重清潔人員的勞動果實,又從未在孩子面前身體力行地愛護過社會大環境,孩子又怎會懂得去愛護家裡的小環境呢?

有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學童在長輩或家傭幫忙時,甚少向他們說「謝謝」,更有部分孩子認為家傭的工作是要照顧自己,所以不需要對其特別有禮。而會向父母說「早安、晚安」或「大家吃飯」的學童均不多。
為甚麼小朋友會不懂得禮貌呢?因為家長自身也不會向他人或家傭說「謝謝」,亦有家長經常或間中駁斥及責罵長輩,或打斷別人講話。除了乘搭交通工具會「霸位」外,也有家長會在公眾場所打尖或不排隊。父母師長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父母必須時刻警惕個人行為,也應盡量即時指正子女的無禮態度,但緊記語氣及用字得當。每日也應抽時間指導子女反思個人錯誤,令他們對事件更為深刻。孩子的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可成功,家長在其中擔當了比師長更重要的角色。
教兒最重要是價值觀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17/06/2024

家長園地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近年親子悲劇的新聞屢見不鮮,根本原因在於親子關係、家庭成員血脈相連的親情和個人在家庭責任的角色上,出現嚴重偏差。結果令怨恨、推卸出現,更無力對抗負面意識,甚至想透過傷害他人而令自己得到解脫。
孩子走上正路 依靠父母灌輸價值觀
父母雖然心痛,但始終沒有辦法回到過去,重新與子女建立親愛情感,修補重視家人血脈相連關係的價值。人亦無選擇父母的機會,只有珍惜緣分。但是,父母可以把握現在,讓孩子知道你是世上最無私的,好好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溫柔和溫暖。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不在孩子身旁,能夠幫助他判斷的、預防孩子行差踏錯、抵禦負面誘惑的,只有父母平日教導他的價值觀和親子關係。為人子女的,要明白不論家庭生活順逆,都是一種恩賜與鍛煉。人在鍛煉中會變得更精壯,是無比珍貴的成長元素。
當我們看到其他家庭和別人人生的悲劇,警剔我們堅決不走他們同樣的路。同時,若父母了解到當自己離世時,就只有一生的智慧、文化和為子女建立了的品格留給子孫。此刻,家長們對子女有甚麼期望呢?筆者願:「只要當一個好人。」而故事教育就是帶給孩子重要的價值觀和交流、建立親子關係的好途徑。

親情可貴 自小累積親密感
父母必須努力從孩子小時候便累積親密感,以下的媽媽能把握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示範了建立親密感和同理心的重點:
一天, 2 歲的寶寶突然舉起雙手,腳指蹺起,似乎非常渴望有成人的愛護。我們一般說這行為是「撒嬌」,可是爸爸說:「抱BB啊,好吧,先站好比爸爸看。」此刻,寶寶轉向媽媽身旁,再次舉起雙手,腳指蹺起,露出非常渴望呵護的神情,媽媽便立即把寶寶抱入懷,並說出感人和無私的說話讓爸爸知道:「啊,爸爸媽媽的愛是不需要小寶寶乞求的、愛是任何時候都有的,而且我們沒有太多日子能夠如此親密,就讓小寶寶感受我們的愛吧。」以上的故事讓大家細味為人父母之價值、角色和回應。
另外,筆者有數個促進親子關係和故事教育的小貼士跟大家分享:
- 讓孩子從你的行為中了解你對事情的價值觀、觀點和回應方法
- 不要讓孩子害怕你叫他,或使他感到煩擾,包括每次只有考驗或完成你指派的任務
- 家長式訓示方法只適用於危及健康或生命的情況,否則只需要提出預告後果,讓孩子碰釘後,以平常反應回應孩子的憤怒和痛楚
- 當孩子主動告訴事情時,要多引發他說出觀點,提出假設代入另一個角色,分析情感和想法,以增加同理心
- 多製造共同學習機會和話題,讓你與孩子有相同感受及經驗
- 如孩子投入在故事中的回答有價值觀的偏差,如暴力、復仇等傾向,需要表明爸媽為此而感到傷心,然後要引導孩子想出合情理的解決方法或放下事情的好處
總結而言,每人都有感情和心理滿足的需要,要讓孩子從感情與認知中平衡成長,父母必須修身方能齊家,父母本身要有判辨的能力,並懂得孩子整個人生的價值:是福樂與貢獻,孩子才能在你的身教和言教下,承傳及散播愛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