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system

撰文: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小朋友上學後,便要自己進食。但要教好小朋友吃飯,絕對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既要他們吃得專心,又要防止他們玩食物。其實父母只需3步就可以教導小朋友自律的進食。

第一,父母需要教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很心急,想子女快點吃完飯,怕他不吃飯,導致變成家長餵食。其實由6個月開始,便應該要讓小朋友習慣用自己手,將食物放進口裡,家長只是在旁輔助他。

家長讓小朋友自己拿起餐具進食,讓孩子在進食時不是一味地被餵食,而是能夠從中獲得參與感,從而令他們有動力進食。

第二,協助小朋友手眼協調。有時間小朋友會因自己手眼不協調,無法拿好餐具而賭氣不吃飯。家長可用說話提醒小朋友如何前後左右移動餐具,另外亦可在日常中訓練小朋友的協調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進食時的挑戰,減少他們遇到的困難。

第三,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在學習進食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家長不斷指責「點解食到周圍都係?」「點解咁污糟?」「點解食得咁慢?」小朋友自然無法享受食物,見到食物便會害怕被責罵,便不會主動自己食飯。

如果家長在這時間給予鼓勵,並在孩子做到時稱讚他們,就能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完服學習進食時的挫折。家長亦要謹記小朋友自己吃飯時,不要一邊清潔,這會阻礙小朋友自己嘗試吃飯。

另外,家長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小朋友不吃飯,是因為某碟菜式他不喜歡吃,然後強逼他進食,形成惡性循環。

別成為孩子「表演」的「觀眾」

system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總幹事
   林何佩儀

讚賞經常會被誤解和誤用,有些家長認為讚賞是「萬靈藥」,任何的讚賞,孩子都會照單全收。其實,孩子無法接受語帶諷刺的讚賞,這樣只會令孩子反感,適得其反,不知方向。對待孩子,給予適當的讚賞比嚴厲的責罰更有效。有些說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格發展。成功的父母要把握可以讚賞或鼓勵孩子的機會,因為適時適當的讚賞能發揮激勵和鼓舞作用,使孩子能朝着一個正確的方向成長。

同時展露笑容與有眼神接觸
家長在讚賞孩子時,一定要同時展露笑容,並注視孩子雙眼,這樣真摯的感受是最幸福洋溢的。因為,讚賞是一把雙刃劍 ─ 恰當的讚賞,會讓人如沐春風,自信愉悅,努力向前;但錯誤的讚賞卻會弄巧反拙,讓孩子迷失方向,停滯不前。

例如當孩子不肯「坐定定」時,家長應配合表情跟他說「請你坐下」。如果孩子願意服從,家長可馬上稱讚他,然後跟他玩有趣的遊戲。但如果孩子仍然不服從,家長可立即帶小孩離開現場,轉移注意力及引導他跟從指示。或者當你告訴孩子把玩具放好,但他仍一邊看著你,一邊用力丟玩具,試探你會否放過他。於是你可以用平靜溫和的語調跟他說:「請溫柔地將玩具放好」,或者「我們一起學習收拾玩具,好嗎?」

引導孩子明白表達方式要得宜
父母不需要款待孩子的不良行為,並盡量減少爭辯或安慰的說話,這只會給予孩子更多空間繼續「表演」,因為他們找到了「觀眾」,甚至有些孩子可能因為你的忽視或者鬧情緒,令不良行為變本加厲。我們要引導孩子明白,只有合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只要父母堅持下去,孩子就會明白這些行為是不會得到父母的注意,自然就會放棄。

如果孩子停止這行為,父母就可以即時給他反應,讚賞他原來也可以很安靜,然後轉移他的注意力到其他活動上。只要孩子受到別人的讚賞,自然會散發出自信與喜悅,同時也會對讚賞自己的人產生信賴感和親切感。不過,長期重複單一的表揚方式會失去效用,所以家長在表揚時也應注意要有新意。

留意說話語氣 以身作則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只有在愛裡面,其他方面的成就感才不會變成一種炫耀和驕傲。說話語氣的不同,足以影響親子關係的疏離或親近;父母的情緒和行為關係著孩子未來的學習態度和人格特質。因為孩子大多在摸索與模仿中學習,孩子會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和用字遣詞,進而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以及人際相處,所以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即使是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能成立一種讚賞。對孩子而言,父母的影響力遠勝於師長或同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得到愈多鼓勵,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愈有幫助。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父母應該觀察並發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順著自己的優勢去發展。「鼓勵可以使孩子成長,責罵卻會讓孩子膽怯。但兩者仍須並行,不可偏頗。」唯有賞罰分明,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並懂得面對錯誤並承擔責任,健全發展。

學習放手 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system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
            林何佩儀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因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怎樣放手
1. 愛與紀律並行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筆者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所以,傾聽孩子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是教育孩子自我規範的第一步。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予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就能放手。

2.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

3. 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和「需要」。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放手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父母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唔得!」「唔准!」「唔可以!」真的有用嗎?

system

撰文: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
   葉偉麟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小朋友不守規矩,或是挑戰了一些底線而大發脾氣。例如家長不想小朋友碰某件東西,家長只會說:「喂!不准碰!」、「不可以!」和「停」等,那麼小朋友便會聽到很多這一類「不行!」和「不准!」的句子。其實,這樣會令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錯了,繼而會打擊他的自信,令他將來做事時可能會逃避。

那作為家長的,有甚麼辦法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同時,又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呢?家長又可以用甚麼說話技巧呢?

舉例而言,如果小朋友現時大發脾氣,氣得漲紅了臉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三部曲」處理:

第一部曲:說出他的感受
「爸爸媽媽看見你很生氣……」
「你看你氣得漲紅了臉……」

家長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這是第一個、亦是很重要的步驟。

第二部曲:訂立守規界線
孩子發脾氣時,可能會有打人的行為,那家長要立刻劃定一條界線:「好的,我們這裡是不傷害對方的。」幫他訂立守規界線。

第三部曲:安排疏導平台
如果孩子已出手打人了,家長便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平台,疏導他這種憤怒的情緒。

例如家長可以說:「哦!我看到你生氣得漲紅了臉,而且還氣得想打人呢!不如你顯示給爸爸看,你有多生氣吧!」「你不如打這個鯊魚公仔吧!」

可能小朋友便會說:「嗯,好的!」然後就搥打這個鯊魚公仔。在這時候,家長便要告訴他:「哦,爸爸看到你真的非常生氣。」

家長讓他抒發情緒,那小朋友就會明白,原來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會被父母所接納的。

只要家長用了以上三個步驟,不但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同時也可以學習守規矩。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假如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

system

小時候很喜歡看《多啦A夢》這套日本漫畫,但假若現實中的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的法寶,會發生甚麼事呢?我們可以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免得他成為現實中的大雄?

《多啦A夢》中的人物生動活潑,性格鮮明 ⎯ 溫柔文靜的靜香、恃强凌弱的胖虎、愛炫耀財富的小夫、周身法寶的多啦A夢……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那個膽小怕事、經常闖禍的大雄,尤其是他那「能拖到明天的事情今天就別做」的處世哲學,更是經典懶人的寫照。

記得其中的一個故事:大雄貫徹他那做事一拖再拖的性格,到測驗前一天才開始温習,結果應付不到而要向多啦A夢求救。多啦A夢拿出了法寶 ⎯ 記憶麵包來幫助他,只要大雄把課本內容印在麵包上,然後再吃下肚,他便會記下印在麵包上的知識。大雄起初也為此感到高興,但由於課文內容實在太多,他要吃下大量的麵包才能記下所有知識,結果吃得太多,肚子受不了。大解後,所有知識也隨大便一起沖走了,最後測驗還是得了零分。這正好應了中國人的一句俗語:「臨急抱佛腳」,囫圇吞棗必然沒有好結果。

不知大家有沒有遇過像大雄這樣的人呢?這類人通常欠缺責任感,由於對老師/父母/上司交下的工作提不起興趣,卻又推不掉,只好把它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去完成,由於時間不足,表現自然不理想;但也有另一類人,他真的想把工作做好,可惜時間觀念薄弱,又或者把工作想得太簡單,要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安排在三天內完成,結果也因時間不足,要開夜車去趕死線,表現自然也因此比預期欠佳。

漫畫中,大雄的子孫野比小雄因感生活窮困源於大雄這差勁的祖先。為了改變生活質素,他派了多啦A夢回到20世紀大雄孩提的時代,希望他能利用法寶幫助大雄,從而改變命運。多啦A夢也真的在大雄每次遇到危難時拿出法寶去幫助他。但我心想,假如多啦A夢不改變大雄的劣根性,問題只會不斷地重複發生。

另外,大雄媽媽也只在大雄每次闖禍後責罵他,卻沒有認真想辦法解決大雄根本的問題。事實上,假如大雄媽媽能培養大雄責任感及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就算大雄沒有了多啦A夢,多啦A夢沒有了法寶,相信大雄往後的日子也不會重複犯下相同的過失。而責任感及良好的時間管理更需要自小培養,否則變成了習慣,日後想改變也不是容易的事。

因篇幅所限,這篇文章只集中分享如何提升小孩子管理時間的技巧。我認為,大家不妨從生活細節入手,試舉一個例子,我女兒就讀幼稚園高班時曾做過一個以《社區》為題的專題研習,我想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透過這專題研習有意識地培育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大家知道,要完成這個專題研習,當中涉及很多步驟,如要安排時間到區內有代表性的地方,譬如公園、泳池、街市、圖書館、郵政局等地方拍照;跟着再整理相片,並在照片旁加上簡單的介紹;小朋友有時還需要設計報告封面、繪畫插圖……可以肯定的是,以上工作不可能在一天內完成。

這時候,你便可和孩子一起規劃完成整份專題報告的時間表,並把各項工作記在月曆上。如能按部就班的話,我相信孩子定必能把屬於「他」的專題研習做好。相反,沒有妥善規劃,家長看見孩子不能如期完成,便着急地代他去做。結果,孩子成為了另一位大雄,父母則變成拯救大雄的多啦A夢。有時候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真不知道是我要交功課,還是他要交功課。」這做法也違背了老師安排此功課的目的。

《多啦A夢》是我兒時喜愛看的一套漫畫,那時我和大雄一樣,還是一個小孩子。現在我長大了,但大雄仍舊是一位小孩子,活在虛擬的漫畫世界裡。現實生活中,你的孩子是會長大的,他需要面對未來各種的挑戰,我們也不要寄望在他遭遇逆境時能有多啦A夢走出來拯教他,他將來需要獨力解決人生面對的困難。正因如此,就讓我們共同努力,好好裝備孩子,好讓他們打造更美好的將來。

返學喊唔停 如何減低幼兒對家長的依賴?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開學季節,總會在學校門口聽到淒厲的哭聲,小朋友不願離開父母獨自上學,總令父母感到頭痛。初生嬰兒因為缺乏自我保護、求生和覓食的能力,所以日常生活必須依賴父母。這情況不只是在人類出現,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嬰兒,如狗、獅子、海豚等,也必須依賴父母生存。

隨著他們日漸長大,有些孩子能夠比較自立地生活,漸漸脫離對父母的依賴,然而有些幼兒的自立速進度較慢。例如,有一些三、四歲的幼兒縱使父母仍在家裡,也不容許他們離開自己視線範圍內;有一些則不能獨自上遊戲小組或課外活動,否則會大叫大哭,更甚有些情況是即使媽媽在門外,孩子也不肯獨自上廁所。

為何幼兒會依賴父母?
為何幼兒會出現依賴的情況呢?當中可能是幼兒的身體活動能力較弱,不足以照顧自己;也有可能是出於心理上的因素,他們感到害怕或已經習慣依賴父母。其實家長可循序漸進地訓練他們獨立活動的能力、心態及習慣性,便可減少他們過度依賴自己。

循序漸進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家長可從日常的衣食住行開始,培養幼兒能獨立生活,如在更衣時,可以由家長完全協助,改為幼兒需自行脫下褲子的部分,之後再按幼兒的進度,循序漸進地脫至膝頭,以至腳面,最後的目標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孩子吃飯時,最初是被動地由父母全程餵食,之後父母可捉住幼兒的手來進食,讓他們需要移動手臂,然後循序漸進地把捉住的部分變為手腕、前臂及手肘,令幼兒需漸漸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增加父母離開子女的時間及步行時間
子女在家中有父母陪伴時,可以嘗試父或母其中一方短暫離開幼兒視線,待幼兒適應後就可雙方一同離開,讓幼兒由其他人照顧。同時,家長也可因應幼兒的進度而增加離開的時間。

外出時,家長可以漸漸地減少抱幼兒的時間,要他們嘗試自己步行回家。由一直抱到回家,循序漸進地改為抱到在家門口落地、在電梯前落地、在地下大堂落地,回到屋苑後落地,逐漸增加幼兒步行的時間。

幼兒耐性低 學習等待的重要

system

撰文: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前校長伍家珍女士

幼兒的耐性總是較低,難以容忍等待。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建構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個體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媽媽,我現在就要到公園去,現在就去,我不要等啊!」為甚麼「等待」對幼兒來說這麼困難?為甚麼當父母在打電話、在超市購物排隊或為客人準備飯菜時,兒童的耐性總是這麽低呢?

等待是孩子成功的印記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進行了一個軟糖實驗。他把一群年約4 歲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就只能吃一顆;如果 20 分鐘後再吃,將獎勵多一顆軟糖,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在米歇爾離開後,有些孩子已急不及待把糖吃掉;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作睡覺狀;也有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通過觀察,米歇爾發現有三分一的孩子馬上吃糖果,有三分一的孩子則一直等米歇爾回來,兌現額外獎勵後才開始吃,另外三分一的孩子一開始堅持,但後來卻忍耐不住放棄了等待。

米歇爾繼續追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當年馬上開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缺乏自信,與同齡者相處不好;等到最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則交際能力強、有主見且學業出眾。「等待者」較「不等待者」的考試成績平均高出
210 分。實際結果說明,能等待的那些孩子,其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就上述實驗,米歇爾提出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能夠堅持等待就是能夠延遲滿足,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成人後較容易獲得成功。

讓嬰兒學習等待一會
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但它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孩子學習忍耐前必須具備「估量、理解時間的能力」和「領會因果的能力」,然後我們才可以培養忍受挫折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零至 18 個月的嬰兒只有兩三分鐘的忍耐力。即使如此,我們也必須讓新生嬰兒學會等待一會兒,鼓勵嬰兒忍耐是從簡單地告訴他開始的。當他聽到您的說話,他就會開始考慮稍後將出現甚麼,因此父母可以一方面為嬰兒預備他的需要,一方面用說話描述您為他預備了甚麼。當幾個月大的嬰兒聽到您的說話,他便會停止煩躁以此表明他已經懂得你的說話,因為語言聯繫著因果思維,所以它幫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

疫情長時間戴口罩
如何讓孩子學會「睇人眉頭眼額」?

system

撰文:香港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
   高級言語治療師 蕭以嵐

在日常與他人社交互動中,我們除了觀察他人的行為外,也會對他人的行為作「解釋」及「預測」。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是推論或代入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例如代入他人的想法、信念、慾望和意圖等,運用此能力去解釋他人的想法、知覺及預測他們的行為。心智理論可細分成「情緒辨識」、「信念」和「假裝性遊戲」。

兒童心智理論的發展時期,大約是從 3 到 7 歲。但 3 歲之前,孩子要先掌握以下技巧才能有效地發展心智理論能力:

1. 留意身邊人們的行為及加以模仿
2. 辨認他人的情緒並運用詞語表達(例如:開心、傷心、嬲、驚)
3. 能參與假裝性遊戲
4. 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及喜好
5. 明白人會作出行為來獲得想要的東西(例如:伸手拿取糖果)
6. 明白不同情緒所產生的原因及後果(例如:如果我打哥哥,媽媽就會嬲,然後會鬧我。)

提升心智理論的方法有:

1. 向孩子交談時多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
運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與孩子溝通,可令孩子更具體地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心理狀況。心理有關的詞彙例子有「想」、「假裝」、「知道」、「相信」、「覺得」及與情緒有關的詞語。平時多留意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再給予回應。例如:「啊!你想要蛋糕」、「不要怕!你以為我走了,其實我還在」、「媽咪好嬲因為你打哥哥」。家長亦可多向孩子解釋他人的心理狀況,例如:「美美收到份生日禮物笑得很燦爛,佢應該覺得好興奮。」

2. 與孩子參與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鼓勵孩子代入不同的處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藉此推論出相關的行為。開始扮演時,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見的人物,例如:媽媽、醫生、老師和司機。家長要留意,在遊戲中無論說話和行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此活動能幫助孩子從不同社交情境中體驗各種情緒、想法及互動情況,亦在當中學習觀察、模仿、預知、檢討及調整自己的想法及行為。

希望家長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機會,與孩子多分享、多溝通,讓他們學會「睇人眉頭眼額」,成為一個「讀心神探」!

資料來源:
Hollin,P., Baron-Cohen, S.,& Hadwin,J.(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read. West Sussex, England: Wiely Press

Lowry,L.(2015).” Tuning in” to others: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 TheHanen Centre.

香港痙攣協會 (2005). 聯情繫意: 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 香港痙攣協會.

分類
家長園地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system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2.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3.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