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培育富安全感的孩子?

system

撰文: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註冊社工陳子慧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謹次於生存需要之後,是人類第二個基本需要。兒童如安全感不足便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因沒有足夠支持放心去探索世界,亦沒有足夠信心相信有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保護,於是便以不同問題行為發出誤導訊號以表達情緒需要。很多時家長以為孩子有行為問題便更加嚴厲地管理行為,但往往適得其反,令孩子的情緒需要更不被滿足。

多年的研究均發現安全感建基於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較高,會自己解決問題,有較高的自尊心及同理心,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及能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如何可以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卻是很多父母的困難。

瞭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有時需要自己探索世界,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有時卻需要父母的幫忙去調整情緒。父母要知道何時放手,何時伸出雙手提供擁抱與支援需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年幼孩子於公園玩耍時會走得很遠,想要自己探索世界,較年長的會在父母監管功課時表現不悅,都是需要父母放手支援探索的需要。但當孩子跌倒痛哭又或者是因不懂做功課而困擾流淚時,便需要父母協助調整情緒的時候。

與孩子同在
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通常會嘗試儘快想辦法處理。但與孩子同在卻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最能夠有效協助孩子建立調節情緒能力。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接納及同理孩子的情緒,講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接納與明白是安全依附關係的基礎。

作個堅定掌控的父母
父母會以為明白孩子的感受便失去掌權能力,但正正相反的是,父母其實需要在明白孩子的情緒感受同時掌控限制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如要離開公園時孩子因不捨而發脾氣,父母可以明白孩子感受,同時也要堅定離開。或者孩子因感到功課困難經常拖延做功課的時間,父母可以明白孩子的困難但同時需要執行拖延做功課的後果。所以,溫柔而堅定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當父母
我們從父母學習如何當父母,也同時背負著童年的包袱。當我們於與孩子相處上出現困難時,或多或少都與我們自己的成長有關。有些父母自己成長時父母因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陪伴,當自己成為父母時便會付出更多時間給自己的孩子,但當時間付出了卻要面對孩子仍然有很多情緒而自己卻沒有情緒被滿足及瞭解的經驗時,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便可能受自己的情緒影響而未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父母先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然後才可於與孩子相處時重新調節自己,細心觀察及回應孩子的需要。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system

撰文: Pario兒童‧親職教育中心

童年與家庭,對一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和好品格?是否正確而有效地使用獎賞和鼓勵呢?

別把對孩子的愛變獎勵
經常聽到家長把「如果你乖,爸爸就錫曬你」這句說話掛在嘴邊。家長以為這是給予正面的獎賞,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但媽媽陪、爸爸錫不是應該無條件的嗎?絕不是乖巧才值得被愛錫啊!孩子的自我價值不應該與自己的行為或成就劃上等號。

別把原有的習慣變獎賞
有家長會說:「如果你乖,星期日我哋就去公園玩啦!」當孩子表現得「不乖」的時候,家長便取消孩子原來去公園玩樂的時間,讓孩子學習承受後果。雖然這算是教養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孩子本來每天就有去公園的習慣,家長卻把「去公園」作為獎勵,這還算是獎勵嗎?這只是繼續每日的恆常習慣而矣!當然,如果孩子不是常有機會去公園,這個獎賞對天性愛玩的孩子便十分吸引了!

清楚說明獎勵與好行為
獎賞是必要的!但家長要精心設計或選擇,最理想的獎賞是能吸引孩子的丶是與日常不同的。例如:每天都只去公園30分鐘,但今天可以多玩15分鐘;每天都只吃一種餅乾作茶點,但今天可以吃兩種。在獎賞時,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獎勵的原因「因為你『自動自覺收拾玩具』,爸媽很欣賞你,所以今天獎你『多一塊餅』」,讓孩子具體明白什麼是好行為,也了解好行為與獎勵的關係,有持續表現好行為的動力。

給予無限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往往需要成人在旁支持和鼓勵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勇氣去嘗試;有時候,家長給予了很多鼓勵,但孩子仍沒有預期中的敢於嘗試,有時候家長會因失望而衝口而出說:「抱咗你咁耐你都唔肯試,咁我唔抱你、唔錫你喇!」換來的,是孩子哭得更大聲更不願嘗試;即使孩子被逼完成了,但內心卻多了一道傷痕。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無限的支持和鼓勵,告訴孩子:「媽媽對你有信心,下次再嘗試,你會做得到!」要相信當孩子儲夠鼓勵的能量,便會踏步向前。

或許,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既不願做虎爸虎媽,又避不開社會的競爭,有時會感到迷茫,但謹記尊重孩子的天賦特質,讓你的欣賞和鼓勵陪伴他們成長。

我的小朋友每日有吃蔬果,但排便仍然很辛苦,怎麼辦?

system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營養師吳珮瑜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遇到小朋友排便困難的問題。當此問題出現時,父母通常會增加小朋友飲食中的纖維量,而效果就因人而異,當中要留意甚麼呢?

何謂適量纖維?
很多人都知道,多吃含高纖維素的食物如全穀類、堅果、豆類、水果(如西梅、無花果、奇異果、香蕉、蘋果、梨等)及瓜菜(如茄子、燈籠椒、金針菜、莧菜、西蘭花、椰菜、芥菜、菠菜、芥蘭、雪耳、菇類等)都可刺激腸道蠕動。原來纖維素吸收水分後,會像海綿般變軟發大,刺激便意。足夠的纖維素亦有助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可改善便秘。值得注意的是,要增加飲食中的纖維含量,要循序漸進,每隔數天慢慢增加,否則身體未能適應,反而會令大便更乾硬。

兒童每天所需的膳食纖維量,是他的年齡加 5 克。例如:一位 4 歲的兒童,每天膳食纖維攝取量為 4+5=9 克左右。要攝取足夠的纖維素,2 至 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最少 1.5 份蔬菜類(1 份 = 1/2 碗熟菜)及最少 1 份水果類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如橙或蘋果)。

水分真的足夠嗎?
經常有父母聲稱,小朋友已經喝很多水,但排便情況仍不理想。細問下,發現原來一天只喝 500 至 600 毫升左右,水分實在不足夠。家長要知道,纖維素與水分是合作伙伴,要有足夠水分讓纖維素吸收,才可漲大變軟,刺激腸道蠕動。若只有足夠纖維素而水分不足,反而會使大便乾硬,更難排便。其實2至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  4 至 5  杯流質飲料,即約 1000 至 1250 毫升,而當中最好至少一半以上是清水。若天氣炎熱或乾燥、出汗多、運動量多、飲食中纖維量增加等則需要飲用更多水分。

此外,每天適量運動亦有助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而養成定時如厠的習慣亦有助可改善便秘。

食物纖維含量表(資料來源:衛生署)

食物

膳食纖維含量 (克)

 

白 飯 1 碗

0.8

糙 米 飯 1 碗

4.5

全 麥 麵 包 1 片

3.4

燕 麥 片 (乾) 1/3 碗

2.7

 

 

 

蘋 果 , 連 皮 , 1 個 ( 中 型 )

4.4

橙 1 個 ( 中 型 )

3.1

香 蕉 ( 1隻 )

3.1

西 梅 乾 , 去 核,3 粒

2.0

提 子 乾 , 去 籽 , 小 盒

1.5

杏 脯 乾 , 去 核 , 5個

2.6

 

 

 

西 蘭 花 , 熟 , 1/2 碗

2.6

芥 蘭 , 熟 , 1/2 碗

1.3

生 菜 , 生 , 1 碗

0.9

番 茄 , 生,1 個 ( 中 型 )

1.5

粟 米 粒 , 熟 , 1/2 碗

2.0

青 豆 , 熟 , 1/2 碗

4.4

番 薯 , 熟 , 去 皮 1 個 ( 中 型 )

3.8

 

 

 

眉 豆 , 熟 , 1/2 碗

5.6

黃 豆 , 熟 , 1/2 碗

5.2

紅 豆 , 熟, 1/2 碗

8.4

綠 豆 , 熟 , 1/2 碗

7.7

1 碗 = 240 毫 升

 

註:每人的健康情況都有不同,各位宜向營養師查詢有關個別的飲食計劃及注意事項。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

孩子可以淘氣嗎?

system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小一的子峰上廁所一段時間還未回來,老師便派男班長到廁所看看。過了一會兒,班長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來,說:「整個廁所都濕透了!」於是,老師便親自查個究竟。到了洗手間,老師只見一片澤國,全地都是水和泡,而子峰正在其中一個洗手盤「洗手」。老師問:「你在做甚麼?」他答:「洗手和看看為甚麼有泡泡。」老師為免釀成危險,阻止了子峰的行為。

子峰就是一個滿有好奇心的孩子,但每次他的好奇總為其他人和自己造成一些不便。他喜歡凡事都會查問,更喜歡凡事都會作出嘗試。有一次,他為了試一試自己能否穿過椅背上的洞,把頭困了在那洞之中約一小時,之後工友用工具把椅子折開,他才能成功脫身。雖然他擁有無數可怕的經驗,但還未有令他卻步。老師們都感到束手無策,因為子峰不是壞學生,單靠懲罰是徒然的,還是要想想其他辨法。

「淘氣」 多面睇

以「淘氣」來形容子峰的性格可算最為合適,而這性格也在兒童之中十分普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甚麼是「淘氣」呢?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曳」或頑皮等的字眼,大多都帶著貶義。可是,從正面的角度出發,淘氣也可以有很多好處。首先,不難發現淘氣的小孩是很愛玩的,他們無時無刻都擁有玩的動機,而這些動機往往都是來自他們的好奇心。他們透過不同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好奇想法,有時侯他們更不理會後果和限制,親身嘗試探究解答疑難。其次,大部分「淘氣」的小朋友都有些小聰明,比別人更識玩,所以他們會以各種途徑發揮創意,想出神奇的方法去玩。綜合以上,「淘氣」可說是好奇和創意的混合,只是使用時未有適當的控制才會過界闖禍。

如果身邊有一個「淘氣鬼」可以怎樣做?

一丶放鬆心情
淘氣的孩子很容易令身邊的照顧者變得神經緊張,因他們所做的總是出其不意的,有時更令人感到尷尬。我們要明白淘氣是孩子其中一種本性,他們正在經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耐心地配合他們的成長速度,避免因為自己的面子而抑壓孩子的成長。

二丶制定界線
淘氣的孩子因缺乏界線概念,而常常越界。我們可跟他們約法三章,並切實執行。這樣既能確保孩子的自身安全,建立他們對規限的概念。

三、滿足好奇心
為了對症下藥,我們必需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方法是教導他們思考和找出答案的途經。例如,父母可教導他們透過閲讀找出答案,或帶他們到大自然訓練觀察力,這都可幫助他們面對將來遇上的難題。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如何減低獎勵的副作用?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有些家長對獎勵有以下的想法︰「原意是想讚賞孩子的良好表現,但現在獎品卻好像變成賄賂。」、「他變得功利,會以獎品之大小來計算自己努力的程度。」、「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孩子變得貪得無厭,曾經吸引他的獎品也缺乏原來的效果了,要提供更豐富的獎品,他才願意付出努力。」

其實,成人身處的商業社會,老闆亦會以獎品、獎金的方式表揚員工傑出的工作表現,鼓舞員工士氣。不少幼兒教學專家亦提出獎賞制度,以孩子喜歡的食物、玩具等,訓練並培養他們建立良好行為的習慣。獎勵已經成為我們慣常採用的方式,但是,家長的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究竟怎樣才能減低獎賞的副作用呢?

減低獎賞副作用的方法主要有兩大方向。其一是家長可改變獎品的種類,同時切忌以獎金鼓勵孩子,否則會讓孩子以金錢掛帥,事事以物質主義為大前題。家長給予的獎品可由一次性享用的如食物,慢慢轉變為可長期享用的禮物,例如具娛樂性的玩具、學術性的文具等,及至後來則可以心靈上獎賞,如家長給予獎狀、掌聲等較非物質的鼓勵。

其二,家長可根據以下三種準則慢慢減少給予獎勵的比例︰

1. 提升孩子完成家長預期行為的數量,才給予獎勵。
例:若家長期望孩子玩完玩具後把玩具收拾到玩具箱中,起初家長可能要給予貼紙鼓勵,孩子才願意收拾玩具;其後,孩子應自行將玩具放在玩具箱數次,家長才給予貼紙獎勵。

2. 根據孩子表現提升要求的標準,孩子完成較高難度的行為後,才給予獎勵。
例:最初只要求孩子把所有玩具放進箱中,便能給予貼紙鼓勵。然後可提升要求,孩子需把所有玩具放進箱中,並認真整理玩具,擺放妥當才能得到貼紙。

3. 當孩子心情輕鬆愉快或提出請求時,家長可在不提供獎品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要求。
例:孩子要求觀看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家長提出孩子需把玩具收拾到玩具箱中,才讓他觀看電視。

透過這兩大原則,家長便能有計劃地淡化外在物質獎賞的功用,讓孩子內化完成良好行為背後的動力,漸漸減少對外在鼓勵的依賴,並使他們因內在獲得成功感作為他們學習動機的主要來源。

為甚麼孩子會自我中心?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現今有不少夫婦選擇結婚後不生育或只撫育一名子女。因他們感到教養子女的任務實在過於艱鉅。現代的兒童的性格大多較自我中心,究竟是家長的先天遺傳基因出現問題,還是家長後天管教發生了甚麼問題呢?

心理學家阿德勒 (AlfredAdler) 曾指出家庭排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特質。他提到,獨生子女因缺乏兄弟姐妹間的競爭,容易形成他們自我中心的性格,令日後與朋輩間的相處變得困難。

打從出生開始,獨生子女就成為了家庭的中心。身邊的親人都會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事事以他們為中心,當他們自小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他們很少會有與人分享、紛爭的經歷。久而久之,子女自我中心的行為可能因為被溺愛而慢慢成形,變得難以與人相處。

若這類家庭把所有資源都投放在獨生子女身上,視他們為掌上明珠,對他們唯命是從,令這些孩子自小都從未經歷「失去或被拒絕」,認為甚麼事都應該唾手可得,令他們自我中心的行為可能更加強烈。

另一方面,學校為配合現今學生的教育需要及部分家長的要求,教學已捨棄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方針,傾向仿效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經常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號。老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及需要,以他們為中心來擬定課程。假若教育工作者不懂得平衡,學校亦可能是導致兒童自我中心的成因之一。

從前的學校都以社會標準作為教學的中心,希望學生畢業後能迎合社會的文化標準。反觀現今的教育,正因為以學生為中心,不論在家庭及學校,現今的兒童都習慣生活在一個幸福的環境中,未必學懂放眼將來,反而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

此外,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亦是令兒童變得更自我中心的原因。從前,無論學校或課後,孩子都會與其他同齡孩子聯群結隊地進行群體遊戲。而現在的孩子在餘暇時刻,由於欠缺玩伴,加上商業化電子玩具的普及,正好替朋輩及家人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

及至成年後,他們更習慣以線上遊戲打發時間。這些缺乏人性化的娛樂,不講求人與人間的溝通,而只重視個人的滿足感。孩子在缺乏正確情感教育的情況下成長,不難想像這久已習慣的方式,不願意走出個人世界,難於與人建立人際關係。

面對這境況,教育者與父母要同時從各方面著手,例如:父母的管教手法要協調、學校與家長要合作管教、社會大眾要反思文化教育的價值觀等,才能有效地減少兒童自我中心性格的日益膨脹。

如何從小培養小朋友的正向學習態度?

system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劉怡虹博士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喜歡學習,但孩子不會自動變得喜歡學習,需要家長慢慢薰陶孩子,一點一滴地累積的。

在互動中鼓勵孩子

孩子不會一開始就學會堅持的,父母的職責就是鼓勵孩子在過程中堅持,給予孩子對成功的憧憬,當孩子成功後父母可以跟孩子回顧以前,讓孩子感受到堅持過後才得到的寶貴成果,鼓勵他們繼續做出好行為。

給予內在動機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一些動力才能做好某些事情,家長應該多強調孩子所得到的、不要比較,例如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享受努力的過程、得到父母的欣賞等,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建立孩子內在的動力,才能讓他們發自內心地主動學習。

家長以身作則

學習無分年紀,家長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主動學習和好奇心,例如家長可以從網上學習烹調新菜式,過程中可以向孩子表達雖然自己不懂,但自己仍然會堅持和從不同渠道中學習,即使最後可以煮得不好吃,但下次會力求進步。讓孩子從實例中看到父母對學習的主動和好奇心,比起光是言語說教有效得多。

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不懂教導孩子學習的家長。愛學習是孩子的天性。要正確地教導孩子正向的學習態度,只能透過家長的堅持和不斷努力,透過不同的日常點滴,強化孩子對學習的動力。

樂於分享 父母先做模範

system

撰文:教育專家張偉菁

烏鴉無意中檢到一塊肥皂,牠用肥皂在水池洗擦羽毛後,全身都變得香噴噴,於是打定主意,將這塊肥皂出借給其他動物使用。老鼠、兔子、小猴子和大熊都試過了,最後輪到大象。當大象洗完澡後,肥皂竟然不見了,烏鴉覺得既奇怪又焦急,還以為大象跟牠開玩笑。烏鴉一片好心,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好東西,最後東西卻沒有了。我們都知道,肥皂愈用愈小是必然的道理,烏鴉卻沒想到好意分享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雖然烏鴉是有點不捨得牠的肥皂,但是當牠聞到好朋友身上散發出陣陣的肥皂香,卻很開心,覺得也沒甚麼所謂了。

社會上的一孩家庭愈來愈多,加上父母工作忙,不覺地會以物質作補償,於是孩子更認為一切是自己獨享,別人碰一下也不可以。遇上這情況,父母可以怎麼辦呢?

分享的喜樂,是很抽象的情感,要能真實的體驗,需要歲月伴隨著許多生活事件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可成,而最有效的分享教育是父母師長的身教。有一位在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女士,趁女兒放暑假時帶她回公司。當時,公司的人員正在處理一批捐給偏鄉地區孩子的圖書,數量大約有幾百本。

女兒問她:「媽媽,你要捐那麼多書啊?那麼多書可以賣很多錢呢!這樣妳損失可大了,捐少一點不可以嗎?」那位女士回答說:「沒有人規定我要捐多少,也沒有人要我非捐不可,是我自己願意的。妳在擔心甚麼呢?」小女孩說:「我怕妳把書都捐光了,我們損失太多,自己就沒錢囉!」「那麼,都不捐了,反正其他小朋友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管他們有沒有錢買書看呀?」做媽媽的故意逗女兒。女孩急急的澄清立場:「我不是說都不捐,是要你捐少一點啦!有一些書可以留著以後再慢慢捐嘛!」「以後是甚麼時候呢?」媽媽問,但女孩答不上來。

做編輯的媽媽跟她說:「女兒,如果我將這些書拿去賣錢,賺了錢,我和我們的家人當然開心。但是現在我把書捐出去,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有書看而高興,我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些書可能讓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的想法,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些希望和夢想,我的開心就不是用錢可以算得出來的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關心和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筆者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住了很多人,就像粵語長片裡說的「一樓十四伙」。雖然人多自然多磨擦,但鄰居都習慣做了好吃的點心就分給大家嚐嚐,還有在日常生活中互借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這些小事都培養了我們一輩的分享意識。

「樂於分享」重在強調一個「樂」字,為能夠與他人分享而感到由衷的歡樂。只有真正寬容、大方和熱心的人,才會樂於與他人分享,也只有真正自信、善良和胸懷寬廣的人才會樂於這樣做。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於分享,他們也就擁有了上述所有的寶貴氣質,這比好成績更重要。

雙管齊下 孩子學得更快更好

 system

撰文:教育專家羅煦鈞校長

我們都明白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學習的速度都會不同。但如果有方法可以令孩子學得更快、更好,一定是家長以至老師都樂於見到的。如何讓小朋友學得更快更好,亦正是不少學者研究的課題。

其中一個影響孩子學習速度的關鍵,是他有多少的已有知識。已有知識即是孩子曾經學過,並且已經掌握了的知識,除了是他從前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得到的知識亦是其中的一部分。

學習如搭棚 逐步打好基礎
近代被受重視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 (Lev Vygotsky) 認為,學習的過程就像建構「鷹架」一樣,都是由低至高、由小至大,用一根一根的金屬棒逐步搭建而成的。所謂「鷹架」,相當於中國人所建搭的棚架。當然,搭棚用的卻是竹枝。

用搭棚來形容學習,可以為我們帶來好幾個啓示。首先,打好基礎是重要的;其次,學習要一步一步來,假如一味求快而忽視了某些環節,知識亦不會牢固。再者,只要按步就班地努力學習,一定會累積得愈來愈多的知識。還有,不同人可以搭出不同形狀的竹棚,而知識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

只要明白了維果茨基的學習理論,已有知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已有知識就像已經搭起來的竹棚,而新的知識就是在已經存在的竹棚上再加高和加大。已有知識愈多愈可靠,學習新事物就愈容易,不需要再顧東顧西,學習速度也就更快。

善用空餘時間 擴闊知識範圍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和所用時間分別不會很大,所以善用空餘時間,對提升孩子的學習表現便變得相對重要了。善用空餘時間並不等於多參加幾個訓練班或多做幾本補充,反而由於學校已經提供的全面而有系統的課程,空餘時間就更應該著重開拓更闊的知識範圍,讓「竹棚」的基礎變得更寬闊。

看圖書、參觀博物館和展覽會、到自然教育徑旅行等,都能讓孩子增廣見聞,擴闊知識範圍。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擁有多一點主導權,選擇做他喜歡做的事。讓小朋友有選擇的空間,亦可以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律和責任感,這對他的未來也是重要的。